博客年龄:17年3个月
访问:?
文章:158篇

个人描述

职业:年龄:位置:中国个性介绍: 卧薪尝胆,能屈能伸,永不言败。

碛口古镇 --黄河与黄土的孑遗典藏

分类:散文随笔 | 标签: 吕梁   碛口   民居   渡口  
2013-06-24 22:35 阅读(?)评论(0)

 

碛口古镇

  --黄河与黄土的孑遗典藏

 

/剑胆菩提




碛口,紧邻黄河东岸的晋西古镇,十多年前还默默无闻,是吕梁山上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庄,斜阳草树,寻常巷陌,像黄土圪梁上寂寞零星的山丹花一样,倔强地沐浴在西北刮来的黄土风沙里,任凭黄河浪涛拍打着年复一年的旧梦。短短的十年后,碛口现在已成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,全国历史文化名镇、山西省首批地质公园,山西省首个旅游扶贫试验区,名动四方。

好女百家求,好景千年秀。出了名的碛口,迎接了千千万万的游客,其中的文人墨客不在少数,一张张不同角度、美轮美奂的图片,一篇篇文笔优美、底蕴丰富的感触文字,像一件件华服霓裳,披在了碛口这个山里妹子的身上,在黄河沿岸为数众多的古渡中写出了一篇独有的绝世传奇。

乡音难改的我,虽然已在吕梁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,但还算不上地地道道的吕梁人。碛口来过至少四次,多是陪同,竟没有一次是静下心来细细地沉浸其中,独自悠然地品味古镇的古风古韵,感受古镇独特的风土人情,好在有不少热心的文化人整理出的历史资料,可以帮我链接上印象里被中断的环节。

历史之所以选择了碛口,主要是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。碛口座落在黄河东岸,对面是陕西,再往西是宁夏、甘肃,往北过了神木即是内蒙。古时的物流运输受到交通条件制约,相当艰难,水运通道显得尤其重要。黄河在秦晋大峡谷的一道道急弯中曲折穿行,到了号称“黄河第二碛”的大同碛,不仅汇集了自东向西流来的湫水河水,水流量大增,而且有一段很长的暗礁,河面因两面峡谷陡然变窄, 500多米宽的河面急缩到不足80米,落差10米,水流湍急,风急浪大,船筏难以通行,形成了老百姓说的跳崖水,成为黄河上仅次于吉县壶口的第二险滩。船只舟筏不敢冒险前行,只好在此停留,把运来的货物就地装卸转运。碛口,因大同碛得名,也因此成全了它作为明清商贸重镇的出名兴盛,被誉为“九曲黄河第一镇”、“水旱码头小都会”。

碛口古镇不大,核心地段大约不到两平方公里,但就是这个弹丸小镇,从清乾隆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两百多年间,在黄河晋陕大峡谷南北700公里长的范围里,一直是最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。据记载,那个时代里,从兰州、银川、包头等地运往东北华北的食油、皮毛、杂粮,经由山西运往西北各地的瓷铁、布匹、茶叶等日用品,很大一部分就从这个小镇转运出去。碛口兴盛时期,每年仅从内蒙古河套的磴口出发来碛口的船便有4000艘左右,再加上周边地区的木船和皮筏子,每天停泊装卸的至少有几十艘船和皮筏子。陆路运来的舟船载走,水路运来的驼队拉去。繁忙的水陆转运使碛口街上店铺林立,商贾云集,镇上有名有号、有遗存的商号店铺就有300多家,成为当时名震北方的“小北京”。

那时候,碛口的货物吞吐量非常之大。有几句民谣是这样说的,“驮不尽的碛口,填不满的吴城”,“青定头,南峪口,拴起骡子跑碛口”,“碛口街上尽是油,一天不驮满街流”,“碛口三天不发油,汾阳店里就点不着灯”。可见,当时碛口在拉动各地货物流通中的作用有多大。碛口街上的石砌墙壁上至今还有许多厚厚的黑硬的陈年油渍,就是当年的装卸工顺便擦手时留下的。二OO五年五月,我们为中国警察博物馆征集文物时,在当地老乡家就看到许多过去的油篓子,里面是刷了好几道漆的厚纸片做的罐子,外面再加上一个荆条编的外套,既不漏油,又不像瓷器瓦器那样容易碰烂。现在,碛口好多景点里都有这种最常见的盛油的器皿,还有铁灯盏、马灯等许多年轻人已不清楚用途的旧物件。

想当年,小镇上也是一派“天下熙熙,皆为利来;天下攘攘,皆为利往”的兴旺景象。黄河上,船只舟筏你来我往,纤夫们悠扬的号子在河谷回响,沿河的山道上,裹着白毛巾的脚夫们唱着撩逗婆姨媳妇们的酸曲,一串串驼铃声声就像原始朴素的伴奏,在黄土圪梁梁上留下了多少羞涩而又渴望的念想。

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:“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少美,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。”碛口,从“养在深闺人未识”到成为全国的著名景点,就很好地证明了罗丹这句话的伟大。碛口古镇的主要文物价值还是它别具特色的民居建筑。而独具慧眼地发现了碛口,并将碛口从历史的尘埃中洗刷出来,推向全国、推向世界的那个人,就是曾说过“300个齐白石也比不上一个鲁迅”的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。他自认为平生在绘画艺术方面有三大发现,即张家界、黄土高原和碛口李家山村。1989年10月,他到碛口李家山采风后,写了这么一段被大量引用的话:“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——临县碛口李家山村。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,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,古村相对封闭,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。这样的村庄,这样的房子,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!”

由于吴冠中先生的名人效应,他对碛口民居的看法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。8年后,1997年11月清华大学建筑学专家陈志华带领学生在全国开展“乡土建筑保卫战”,来到碛口,也被处在这样环境下的碛口震撼,从此,他也不断地向电视台、报刊社、学术界的中外朋友介绍着碛口。终于,官方有了积极的回应。1999年4月,光明日报刊发了《吴冠中等知名人士倡议积极保护开发碛口风景旅游区》一文,呼吁有关部门保护开发碛口。2000年,一些学者提出将碛口列入“国保”名单,同年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视察了碛口。之后,碛口成为山西省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,又先后被世界文化遗址基金会列入“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”,被国务院列为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从此,碛口逐渐在山西、在北京、乃至在全国有了名气。

碛口的民居是依山势而修的,古建筑主要集中李家山和西湾两个村,有房子也有窑洞。一层一层地,院院相连,巷巷相通,房基是石头,墙体砖砌,大部分门前都有一对石雕狮子,门楼上有木结构的斗拱,院墙上松鼠葡萄、五蝠捧寿等各种砖雕很多,也雕得很美。狭窄的巷子都铺着石板,同时也起着水道的作用,因为都是斜坡,非常便于排水。民居大量地采用了石材砖瓦和木料,比我们晋南的黄土窑洞要讲究多了。从修建规模和华贵程度来说,碛口的民居虽然比不上晋中的乔家大院、王家大院等其他晋商大院,但当时修建的匠人们肯定到那些有名的大院参观学习过,因为两地的大小晋商不仅有过经济交往,而且,据传说还有个人交往。碛口之所以能入专家学者的法眼,主要因为它的背景是贫瘠苍凉的黄土高坡,建筑物表现出一种特殊地域环境里的梯次美,加上面对黄河峡谷的那种空阔之美,自然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。我突然想起成为世界遗产的云南哈尼梯田,它表现出的同样也是一种山上到山下的层次美,当然,间杂的还有不同农作物呈现出的色彩美。想当年,黄土高坡上这一排排完美协调的房子窑洞,不知花了多少白花花的银子才费工费力地修起来的。俗话说“无农不稳,无工不富,无商不活。”我们在感慨碛口古镇之美的时候,也为当年大户们积聚财富的力量而由衷赞叹。

走在碛口街上,最遗憾的感觉是老百姓对古建筑的翻修,许多百年老店的风格被翻新成了不伦不类的新房,夹杂在旧式建筑里,显得很滑稽,好像一曲高山流水里冒出几声Dj舞曲。这是因为没有统一的规划和仿古修建造成的不和谐现象,看来政府在这方面的引导规划多少有些缺位。古建筑的修复重建,是要花不少钱的,一砖一瓦,一块木雕都必须专业人员才能做到,投资的确太大,而任由村民自建,必然旧貌新颜不合拍,也许这就是许多文物建筑不能得到很好保护的一个主要原因。

要来碛口,我个人觉得最好的时机是九月到十月,正是红枣成熟的季节。临县是全国产枣大县,碛口的崖畔山头也到处是号称铁杆庄稼的枣树。在金风送爽的季节里,游玩古镇,品尝小吃,乘船遍览黄河两岸的风景后,到山坡上亲手采摘一些红得像玛瑙的鲜枣,滋润甜蜜一下稍稍疲累的心,也的确是一种不错的选择。另外,碛口还有比其他乡镇优越的一个方面,那就是还盛产瓜果蔬菜,因为碛口山沟中间空地面积较大,又有河流经过,因此土地比黄土高坡上的要肥沃得多,也好莳弄得多,基本属于有机的瓜菜被卖到了吕梁市的大街小巷,也富了不少碛口的百姓。

若是机缘巧遇,恰好有民间艺人在表演伞头秧歌,那也是一次开眼界的好机会。临县的伞头秧歌作为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,那是唱遍了吕梁市的,和对河的榆林秧歌有相似之处,都是一样的原生态,一样的沧桑质朴。伞头秧歌的曲调花腔少,加上全是当地土话,一般外地人还真欣赏不了。“伞头”就是一个秧歌队的领唱人,可以有好几个。表演方式是一手撑着一把色彩鲜艳的伞,一手拿着当地人所说的“虎撑”,铜制的类似铃铛的伴奏家伙,唱上几句后,摇几下“虎撑”,同时想想下面的唱词。“秧歌宜土不宜洋,不象秀才写文章,随口编来随口唱,最怕空话打官腔。”伞头秧歌内容四句押韵,灵活多变,语言生动,通俗明快,多是即兴唱出,可以关联到现场的任何一个人,从古到今的任何一件事。类似常在演出现场用流行歌曲的曲调,即兴填词吟唱的台湾“急智歌王”张帝的做派。如果两个或者几个不同秧歌队的“伞头”开始对歌,那是最让现场的观众感到兴奋激动的事。对手在唱,“伞头就得快速考虑怎么应对,歌词韵脚都得在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内考虑就绪,对得又好又巧妙的“伞头”,便被当地老百姓称为“捷才”。

要全息地了解碛口,最好还是能在碛口住上一两个晚上。夜幕降临,在农家客栈里酒足饭饱后,几个人或者一个人出来,最好是一个人,从石头铺就的深幽的巷子里走出来,在河岸上找一个合适的位置,就着朦胧的月光,看着夜色里最真实的黄河,不再是影视剧里经常看到但却很遥远的那种感觉,听着黄河的浪涛声,吹着河谷里的习习凉风,足可以把闹市红尘里的那颗多思焦虑的心催眠。回头环视静谧安详的村落,嗅着黄土地上至纯至真的人间烟火,远村里偶尔传来几声零星亲切的狗吠,散落在山坡上的星星点点的灯火,完全不同于城市的霓虹闪闪,无疑会给人一种久违的回归之感。也许,来这样的一个偏远的古镇,真正想要的就是这种感觉。

俗话说“看景不如听景”,但陆游却说“绝知此事要躬行”。所以,要真正了解碛口的人文历史,切身感受碛口沧桑质朴的大美,你还是得亲自来一下,毕竟,感同身受的印象最深。不断完善发展的新碛口,正在古老的黄河岸边等着你,用她原生态的民歌,用她截然不同于城市的黄土气息,用她传奇的历史过往等着你,等你成为她又一位远方来的贵客。

 

 


2013-6-24晚完稿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3-06-25 19:30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上一篇: 七律·咏五老峰 下一篇:鸟之殇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